26 4 月, 2022

希望透過從爺爺貓與奶奶之間跨語言的生命經歷,從另一個角度體悟與明白或許死亡的存在本質上並非否定我們生命存在的意義,以及死亡這件事並不會剝奪我們對於與至親之人的關係,而是能讓我們真正去看見一段關係的本質不論轉譯成什麼樣的形式都會永恆一直不變的在那。

委託者


張巧渘

現為正念生活實踐者,希望透過自己在生活裡的經歷與故事來引領大家看見與實踐『如何全然的好好生活』。她認為我們生命裡的四方穩定了、平衡了,當死亡現前時或許能少些恐懼,也祝願每一個人都能免於死亡的恐懼,在愛中出發。

故事
這是巧渘與一位愛媽相處與交流的故事經歷。爺爺是一隻黑貓,奶奶跟爺爺感情很好,感覺就像人類的親人一樣,奶奶也因為身體老了,爺爺都會像爺爺一樣,不論做什麼事都會跟著奶奶。有一天奶奶得知自己的時間不多了,希望透過朋友的幫助來照顧爺爺,因為奶奶知道爺爺很愛奶奶,擔心自己走了之後爺爺會太難過,所以覺得再請巧渘照顧前奶奶決定跟爺爺說自己的狀況。當奶奶住院了,巧渘把爺爺接回家住,爺爺就知道奶奶即將離開了,並在回家幾天後,也不再定時吃飯,神情開始變的不再有精神,彷彿能夠感受到奶奶的狀況一樣。而沒過幾天奶奶也在醫院安然的離開了,爺爺在家裡似乎真的能感受到奶奶的離去,或者說似乎就好像在等待著奶奶的離去要一起走的感覺,在籠子裡奶奶的照片旁徘徊了一下然後依偎在照片前,而隔天爺爺也離開了。

巧渘被爺爺與奶奶之間跨越種族與語言的羈絆而感與深受震撼。在生活中我們會害怕死亡,因為它似乎會將我們與摯愛隔離,讓我們感到無盡的孤獨和不安,然而這個故事經歷展示給我們看,死亡並不是終結,它是一個新的開始,一個愛的延續。愛是一種跨越生死的力量,它使我們與摯愛連結,不論轉譯的形式如何,這個連結都是永恆不變的。愛之所以能跨越生與死成為永恆的連結,是來自我們全然的投入生與我們的存在,並建立了坦誠與真摯的情感連接,這種連接並不會因生命的結束而中斷,即使身體消融了,那份心與靈之間的聯繫仍然存在著。

規格
25x18cm、內頁28頁

媒材
壓克力、色鉛筆

探討
死亡之所以讓人感覺到可怕是因為你感受不到你們之間的連結,你看到的是無限的鴻溝與無盡的孤寂。死亡之所以讓人感覺到美麗是因為你突然明白生命裡的那些真實感受竟然可以透過名為愛的形式,無聲無形的讓兩個不同的世界連在一起,並且共享存在的意義。

內容希望可以透過生活中許多小事來認識情緒與情感,明白情緒與情感帶給生命的意義與滋養,不論是負面的,還是正面的都是我們的一部分,並在這過程中重新看見死亡與我們生的關係,如同哲學家馬丁·海德格爾曾在《存在與時間》一書中提到:「向死而生」,它的含義是「當你無限接近死亡,才能深切體會生的意義」。

創作過程記
在構思這個故事的過程中,我自己也再次歷經起過去一個親人離開的記憶,而這段過往也正是我創作這個故事很重要的靈感來源,我是邊回憶邊流淚邊畫,覺得自己以前在畫畫時其實沒有這樣深刻的感覺,但我流淚不是因為悲傷,反而是因為有太深刻的感動。這份體驗一直讓我思考著關於人為何會懼怕死亡,究竟我們真正怕的是死亡?還是死亡帶出背後我們曾經的後悔呢?又或者我們以為死會讓一段寶貴的關係消亡而感到寂寞呢?

自己因為本身體質比較敏感,有時候會看見別人看不見得的世界,感受到一些無法言喻的感知或者說靈感,所以對我來說生與死是一種重疊的感覺,死亡的意義對我來說非常近也同時非常遠,因為看得到的原因,我覺得人死了同像液態的水變成水蒸氣一樣的轉化但仍一直存在著,我沒有真正意識到何謂逝去或不存在的感覺。直到一位親人在離去前用不同的方式來與我見面,讓我逐漸明白他的離去讓我發現我們的關係反而變得更深了,那時我才真正意識到死亡或許是對我們人類來說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轉化歷程。

我的阿公跟我其實沒有那麼熟,在印象中的他自從退休後就慢慢開始有點老化,而他退休前的樣子,我都不太記得了。或許是沒在工作變得沒事做,只能在家看電視,在巷弄間逛逛,偶爾來按按我們家電鈴,隔代的距離讓我們之間沒有太多的話題,每次問的都只是你在做什麼?你幾歲呀?沒有幾句話就差不多結束話題,這就是我對我阿公的基本印象。

漸漸的他越來越老,在一次小中風進了醫院,那次進醫院就住了好久,過程中我都沒有去醫院看過他,直到有一天,我夢見了我的阿公,這是我這輩子第一次夢見他,他看起來精神奕奕,這是我從來沒有看過的他,他跟我說他想帶我出去玩,而我也應和了,因為我覺得好特別唷!阿公竟然要帶我出去玩,我們去爬山而且阿公話很多,醒來後我只覺得突然跟阿公變熟了。約莫兩週後我又夢見阿公,這次他跟我說他要帶阿麻跟我一起去玩,所以他們倆一人一邊牽著我的手去遊玩,在我印象中這是從未發生過的事,但我卻玩得很盡興,又覺得跟阿公變的更熟了。而最後一次夢見他,他說他要帶全家族的人一起去玩,這次全家族的叔叔阿姨我爸我媽所有人都在烤肉攀岩,直到我在旁邊休息時,阿公拿著一杯飲料給我,笑笑的跟我說他要走了,他很開心地回頭望著所有人笑了一下,而那刻雖然我在夢中,但我全然的明白,他對他的人生已經了無遺憾了,並且他用他的方式在與我們所有人好好地說再見。

隔天,我媽跟我說阿公離開了,我說我知道,因為他有跟我好好說再見也有跟大家好好說再見。那刻對我來說是我真正感受到我的阿公是我阿公,之前感覺只是一個稱號,而在那刻的好好說再見,我感受到的並不是悲傷,而是一段關係昇華的感謝,感謝他很重視的讓我知道,感謝他在離開前帶我體驗一番長輩對孫女想說的,感謝他讓我明白死亡不會抹去我們的關係,而是讓我更加感謝這些在他離去前瞭望的這些家人們。

希望可以透過這次這個爺爺與奶奶的故事來呈現,面對一個人的離開,我們可以學習明白每個靈魂都有他來體驗他人生的方式,感謝這次的相遇,謝謝他與她或是牠,好好的把內心真實想說的道盡,帶著祝福好好的說再見也會讓一段關係用另一種形式永恆的存在著,並充滿著愛與感激。

創作過程的困難突破
這個故事的構思其實我很快就思考完,很有感覺,甚至是分鏡圖也很快就畫完,彩色分鏡圖也在兩個半天內就也完成了,當時的時間是在今年年初。但由於今年的課程、活動、展覽非常多,所以我幾乎一週下來只有1~3個小時可以畫畫,因為只有這樣的時間,我覺得要完成繪本這件事必須要學會時間管理與專案管理,需要學會“量化”這件事,因為當你不知道該如何量化時,你會帶著有很多很多要畫,想完成又覺得壓力很大的心態一直抗拒不知道該如何下筆的狀態,尤其是在你沒有任何的時間壓力的情況下。
然而,因為製作繪本這件事,我真的深刻學會把一件看似很多很複雜的東西一點一點拆解開來,一步步量化我僅有時間的工作量,剩下的就是在你有限的時間裡全然的專注與貢獻給你的作品,你會更享受每一個短暫創作的享受也會提高完成度的效率,哪怕只是在嘗試媒材而已。

那究竟該如何量化呢?
這個問題是我自己在還不熟習製作繪本時最大的問題,就是沒有時間概念,也是常常學生在創作繪本時最容放棄會卡關的地方,因為你要把大的東西學會拆解成細小的步驟。以一本標準32面16頁的繪本格式為例,你需要先衡量與了解你一張完稿需要花多久時間。若以我為例一張完稿(一頁)需要花一小時,那你就會需要至少16小時來完成所有的故事內頁,若以我1週只有1小時時間可以完稿,我就會需要至少4個月的時間來完成,這也是為何我會說新手一般需要4~6個月的時間,因為你可能還需要製作封面、配字、修改等問題,當你知道你目前的能力需要多少時間時,你才能好好安排你的規劃,重要的事你不會覺得很難。

完稿好難,要花多久時間比較好?
這個問題真的是所有創作者最大的問題,我記得以前在學校時,我常常覺得一張完稿要花很久時間,填很滿做很多紋理效果才是真的完稿,但其實真的不然,反而有時候是無心插柳的創作嘗試過程的配色或筆觸我是最喜歡的,這也是我們以前在學校時每當大家在趕稿時常常遇到最的問題,往往是過程比完稿時的來得更滿意,我還記得有一個業界的創作者來跟我們分享時,她說創作圖時永遠不要把這張完稿當成最後一張,因為當你把它當成最後一張時,你會很拘謹、怕犯錯、怕不完美、怕東又怕西,那這樣的狀態又如何創作出合心合意的作品呢?這也是為何我後來完稿時,我都改成在速寫本上畫了,因為這樣我就不會覺得好像很正式。

故事畫面總是不滿意,想一直改?
我覺得這個問題要回歸你為何要創作這本繪本的初衷,也是我以前在學校時畫繪本最常卡關的原因,這也是為何我覺得製作繪本時很容易看見一個人真正的樣子的原因,因為當時的我總想著要做出最完美的東西,最厲害的東西才能拿得出來,才比較厲害,所以我是用一個想贏想被認同的心態在製作,所以我總是對我的故事不滿意、我對我的圖也不滿意,撇開基礎能力的問題,真正絆住我的是我沒有真正進入創作的心境裡,我沒有融入故事裡,我沒有被自己的故事有所感動,我只是為了完成而完成,哪怕是比較負面的故事,我都很怕自己太過入戲的狀態,只是單純在比較表面的技巧與表現,但這也是我這次在創作這個故事時感受最大的差別,我在創作我有感受的事,我帶入自己深入其境的心情,所以每一張圖其實並沒有花太久時間,因為在畫每張圖時狀態都是很完整流暢的,調色對我來說甚至是一種紓壓,顏料塗在紙上時我一直在感受這裡要下筆重點,因為我想要感受並表達瀟灑的感覺,那邊我想細一點,因為我想感受提筆時若有似無留下的痕跡地感覺。有的時候當你面對你真正有感的事物,不需要技巧,你會變得非常專注,你也會去思考你該怎麼做,而不是被動等待,但同時也享受著嘗試的過程,這也是我覺得任何時候遇到沮喪卡關時,找回初衷比起任何其他事都來重要的原因。

我其實很不喜歡接案畫別人的故事,因為我對我沒感覺的東西,我真的畫不出來。但這次朋友的委託,我們其實討論了很多次的內容,最終我們在討論的就是這個故事究竟要探討的核心價值是什麼?因為原本概念很多很大,但最後我們收斂在死亡究竟帶給我們什麼樣的思考?為何人們怕死?而在這個故事原型裡,我們剛好可以對比一段死亡的故事,卻帶給我們很相反的觸動體驗,從而去找到關係的意義,而最後主題的收斂讓我很有感,有時平凡無奇的小事中也蘊含了震撼的體驗。

創作過程發展
1.故事需求訪談:由於這個故事是委託者巧渘的真人真事經驗,她這段故事裡看見爺爺與奶奶的相處到經歷死亡的過程仍然還是可以感受到他們彼此間愛的連間的動容,深深對於自己對死亡的恐懼有了新的思考,她發現死亡或許沒那麼可怕,又或者是說讓她看見生命的另一個角度,因而想透過整理整個故事與創作這個故事來療癒自己與療癒給正在經歷死亡恐懼的人們。因而角度是療癒,有的時候用第三人的角度在陳述一個自己的故事,你會有一個全新的視角來感受這段經歷,並且重新賦予這段經歷一個新的意義,所以在訪談的過程裡,我除了是在確認故事需求,同時也是在療癒這份恐懼。

2.初步分鏡圖:跟巧渘訪談完故事以及確認內容篇幅後,就可以大致上把想要呈現在故事裡的重點與情境規劃成分鏡圖,以便確認整個故事的整體發展與要呈現的文字內容。

3.DummyBook:大致設計完分鏡圖,我製作了一個大約一半手掌大小的樣書,樣書的做法我習慣用墨與色鉛筆來表達遠近關係以及色階和細節的部分,可以讓我明確知道每一個畫面裡需要有的細節,並且寫或貼上該頁的文字來確認放置位置是否符合畫面的語氣與視覺動向,也可以加以判斷是否會壓到構圖。這個部分如果能做到越細節,那我在做後面色彩計畫或完稿時,通常就會以這個樣書來作對照組參考。也幸好這本書的字比較少,可以手寫,但下次可以選擇用印字比較簡單。


4.角色設計:委託者巧渘提供了關於這個故事的爺爺貓與奶奶的照片素材,而我們討論決定的過程是把故事裡的貓與奶奶稍微改變原型,讓故事角色在造型上不是那麼完全的一致,而比較著重在更符合與傳遞這個故事的狀態與特質的刻畫,例如爺爺是一隻很特別的黑貓,但原型上爺爺是。


5.色彩計畫:在決定這個故事的色彩上有許多思考,最後我選擇使用綠色、紅色與大地色為主要色系,因為整個故事的經歷更像是一個旁觀者的視角在經歷這個故事,而我大致想像了一下一個質樸簡單的獨居老人的生活環境可能是非常簡單的,但因為當時提估的照片裡沒有奶奶的生活環境,因而我把色調放在故事裡的情感,一段愛的相處但是又帶點質樸感,所以我想把色調帶入一些灰色與大地色的狀態,但仍保留對於愛的傳遞也就是花的黃與紅比較鮮豔的色彩。而在做色彩計畫時,我先使用的是水彩快速的做色彩配置與整體色彩觀察,最後完稿時我使用的是壓克力顏料與色鉛筆。


6.手寫字:這本書在製作過程有思考是否要使用手寫字,因為故事文字篇幅很短,用手寫字那份溫度感會很強,但由於我沒有IPAD,以及我更喜歡色鉛筆筆觸的感覺,所以我嘗試使用了色鉛筆的手寫字。

7.完稿:最後完稿尺寸是16開,媒材則是使用壓克力顏料與色鉛筆。為何使用這兩個媒材,主要是壓克力的濃厚色彩感可能更符合我對於這個故事的認知,並且在壓克力的使用上可以創造許多紋理,我覺得有點年代感久的表達更能詮釋出來。我希望整個藝術呈現是以大色塊為主,並且在構圖上也想預留更多這樣的空間感,因而我在色塊裡也能帶出更多的流動感,去呈現一個故事裡愛的流動感,希望紀錄當下關係的能量感,因而會選擇這個媒材,而在細微的表情上只有稍微使用一些色鉛筆去勾勒,由於壓克力顏料的紋理已經很多了,所以我使用色鉛筆的比例是偏少的。

8.印刷成品:印刷成品最後尺寸為25x18cm,印刷廠商為『偉洲數位印刷』,老闆非常好溝通也很有設計感,並且也額外幫我確認關於這本書的色彩顯示樣子做比較,這是讓我覺得在確認成品的樣品書時很良善的地方。



Michelle Ding
若你喜歡這本繪本的內容與故事,你可以購買這本繪本唷!



Karen / 喜歡植物的上班族,開始畫下喜歡的人事物,走在找尋自己風格的插畫路上!
【05月 壓克力插畫班】從零開始用色彩說單一插畫故事的完整過程

訂閱電子報

我會定期把最新的創作日誌、影片、學習資源文章,包含著插畫、繪本和藝術的知識技能、身心靈成長、個人品牌、自媒體經營、一人網路事業、留學進修等主題內容,在第一時間用電子報的方式寄送給你,讓你不錯過任何與創作相關的消息!

>